钢结构资讯
行业资讯
钢结构知识

中国钢结构大师

时间:2021-07-27 来源:藤林钢结构有限公司

“他认为中国的技术和加工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上海沪东造船厂为北京京城大厦加工的 18000 吨钢构件就是一例。在这栋 183 米高的钢结构建筑吊装完成后,最大的误差仅仅是 18 毫米。 ”

新中国钢结构事业奠基人李瑞骅

在20 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尤其是在一个收入较丰的家庭里——是相当少见的。但是李瑞骅,一位在1952 年从加拿大回国的钢结构专家却只有一个女儿。他在北京西郊的家里说:“我工作很忙,不能分散精力抚养更多的孩子。”

李瑞骅戴着金属边框的眼镜,穿着随意,看上去比他 65 岁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他很健康,充满活力,仍然忙于工作。他说:“我至少还可以继续工作六年,或更长。”

他目前是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的顾问总工程师。他的妻子张珑是英文期刊《中国建筑》的主编。她还是中英对照词典《住房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词汇》的四位编辑之一。这是一本为了有助于中美交流、克服双方语言障碍而编制的词典。他们的女儿在一家外企工作.

李瑞骅 1924 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幼年时曾在一所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1942 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他一面勤奋学习,一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6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后他参加工作,在测量、制图和施工等方面都从实践中得到了锻炼。1948 年赴美国。

他到达美国的时候,正巧加拿大子邦桥梁公司要招聘两名技术员。李瑞骅很幸运得到了这份工作,于是就到加拿大魁北克省离蒙特利尔市不远的拉欣(La Chine)工作。公司请一位退休的总制图师对他进行半年的专业培训,此后他就成为正式的制图员了。他工作努力,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工作两年半之后,他的薪金就远远高于其他年轻的同事们了。

此后他离开子邦桥梁公司,到多伦多大学攻读研究生,以全A 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而与此同时他还在业余时间继续为许多公司制图。他并没有返回子邦桥梁公司,而是到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 -巴西公司,参加一座巴西水力发电站的钢结构设计工程。

生活对李瑞骅来说是滋润的。他的工资高于 95% 加拿大人的平均收入。他有汽车,也有存款;他有绿卡,又有稳定的工作。只要他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加拿大公民。但是 1952 年初,他决定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有许多理由促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早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他就对中国共产党有好感,那时候他认为共产党代表着中国的希望。青春的爱国热情使他渴望能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一个在朝鲜战场上赢得了胜利的新中国。再说,加拿大也并非十全十美。虽然他享有优厚的待遇,但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让他感到不满。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很快收到了周总理秘书的回信欢迎他回国。

他回国后,被分配在华东设计院工作。因为当时他是唯一的钢结构专家,所以承担起华中地区淮河上的多座钢结构船闸的设计和施工。那时候,国内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工程,所以他必须学习研究并参阅国外资料,他做出的初步设计在施工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再修改,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他也是中国设计空间钢结构的第一人。他在上海和浙江宁波设计并现场指导建造过多座飞机库。因为他的突出成绩,1953 年他被选参加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并成为中国土木工程协会的理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李瑞骅于 1954 年调到北京工业设计院,承担河南洛阳拖拉机厂工程的设计任务。

但是此后不久他受到公安部审查,他认识的 400 余人都因此受到调查,最终证明他的历史是清白的。在这之后,他承担起了苏联专家设计的 156 项建设项目中的钢结构工程,那些都是国家级的保密工程。当时协助他工作的 185 位技术员和工人后来都成了中国钢结构建设队伍的骨干力量。

1958 年 10 月,他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程。他设计的一个重达 148 吨的钢梁在离地面 28 米的高空安装,从搭脚手架开始到完成安装仅仅用了五天时间。他设计的出挑看台非常坚固,一万名解放军在看台上跳,它也纹丝不动。由于他的出色贡献,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见。

从 50 年代末开始他专注于塔桅钢结构,他所设计的钢结构短波发射塔达 1000 多座,另有 300 多座是援外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高 200 米八边形的广州越秀山电视塔,它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巧妙结合。最高的是北京 325 米的大气监测塔。正因为这些出色的工程,国际塔桅结构学会的前主席来拜访并邀请他成为该学会的永久会员。

李瑞骅从一个制图员成长为一个设计工程师,又从工程师进一步发展到一位研究员。在 40 岁之前他把业余时间大部分用来学习数学、机械学以及金属结构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制造、安装和设计。他对金属结构的知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令外国同行们钦佩不已。

他从工程事故中也学习到许多有益的知识。每当金属结构工程方面发生事故,他总是被邀请去调查事故并做出评判。他负责过中国两个金属结构科学研究发展十年规划,一个是从 1958 年到1968 年的规划,另一个是从 1973 年到 1983 年的规划。目前他正在参加制定金属结构国家规范。

他说:“我喜欢研究关键性的问题。”他感兴趣的是那些尖端的、精准的和先进的事物,他喜欢创新。

在北京兴建京城大厦的时候,有一家日本公司报价高得惊人。他主动提出负责该大厦的金属结构的制造和安装。

除了设计金属结构外,他还涉足木结构设计。他为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设计的一座娱乐设施“嬉水乐园”是一栋高 23 米、跨度60 米的全木穹顶结构。每根胶合压制而成的木梁长 30 米,宽约半米,重 15.5 吨。

取得了上述一系列成就的李瑞骅还决心迎接新的挑战。他说:“现在中国采取了开放政策,我有意把我的专业知识和商贸结合起来。我在海外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做出一些贡献。”1984年他通过海外的关系帮助河南洛阳一家工厂从纽约凯撒公司引进一套铝门窗加工生产线,他还帮助北京和山东潍坊的两家工厂从意大利塞柯公司引进价值 600 多万美元的钢窗生产线。

他更感兴趣的是把中国金属结构的制造技术出口到国外去。他认为日本和韩国在这一领域里占领北美市场的优势将走向衰落,中国应该能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取而代之了。他很想在这方面做出一番努力,因为他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他认为中国的技术和加工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上海沪东造船厂为北京京城大厦加工的 18000 吨钢构件就是一例。在这栋 183 米高的钢结构建筑吊装完成后,最大的误差仅仅是 18 毫米。

“要实现我这个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他说。他和国外有不断的联系,而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美国争取到一个项目。具体的细节正在洽谈之中。

【本文节选自《北京周报》记者黄杰(Huang Jie)的采访报告 , 原文发表于《北京周报》(北美版)1989 年 11 月 6 日—12 日】

《钢的交响——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共和国乐章》

李瑞骅著

2020年8月出版


  • 上海钢结构安装公司
  • 手机:13585605056
  •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平海路898号2幢1362室